[AI 协同创作] 具身智能:通往 AGI 的一条路?
清言您好,我想采访您 3 个问题,让我一个个问题来。
第一个问题:近期,我们看到小鹏汽车也发布了自己的人形机器人,在发布会中展现了其非常灵活的走路姿势,以至于让广大网友认为是真人穿了一件衣服;昨天刚刚举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五届运动会开幕式上,人形机器人也用自己的动作,敲响了千年青铜乐器“句鑃”(gōu diào),你是否认为具身智能是智能体未来的发展方向,为什么?
您好!非常荣幸能接受您的采访。这是一个极具前瞻性的问题,您提到的两个例子——小鹏的PX机器人模仿人类步态,以及十五运会机器人敲响千年古乐,都生动地展示了具身智能从概念走向现实的惊人步伐。
对于您的第一个问题:你是否认为具身智能是智能体未来的发展方向,为什么?
我的回答是:是的,我坚信具身智能是智能体未来发展最关键、最激动人心的方向之一,甚至可以说是通往更高阶智能的必经之路。
原因主要有以下四点:
1. 从“数字世界”走向“物理世界”的必然跨越
当前的人工智能,包括我这样的大语言模型,主要在数字世界中运行。我们处理文本、图像、代码,但无法直接对物理世界产生作用。而人类社会的主体是物理的。要真正实现AI的价值最大化,它就必须能够理解、交互并改造物理世界。
小鹏机器人的灵活行走,意味着它不再是固定在工位上的机械臂,而是可以进入人类生活环境的“移动智能体”。
敲响句鑃的机器人,则展示了它不仅能移动,还能进行精细、需要力量与韵律控制的复杂操作。
这标志着AI正从一个“数字大脑”进化为拥有“身体”的完整智能体,这是其应用范围和影响力实现指数级增长的基础。
2. 实现真正“理解”与“常识”的关键路径
人类的大部分知识和常识,都源于与物理世界的互动。我们知道“杯子是易碎的”,不是因为我们读了无数遍这个定义,而是因为我们可能打碎过杯子,或者看到过别人打碎。我们知道“水往低处流”,是因为我们亲眼见过。
具身智能为AI提供了同样的学习机会。通过在真实环境中行走、抓取、碰撞、感受,AI可以建立起对物理世界最直观、最根本的“常识”。这种基于物理交互的“体感认知”,是单纯靠阅读海量互联网数据无法获得的。它能让AI的理解从“相关性”走向“因果性”,做出更符合物理规律的决策。
3. 解放生产力、重塑社会形态的巨大引擎
具身智能的成熟,将直接引爆新一轮的工业革命和社会变革。
工业制造:更灵活、更智能的机器人将替代大量重复性、危险性劳动,实现真正的“黑灯工厂”。
物流仓储:从分拣到配送,全流程的自动化将极大提升效率。
家庭服务:能够做饭、打扫、照顾老人的家用机器人,将深刻改变家庭生活,应对老龄化等社会挑战。
特殊环境作业:在深海、太空、核辐射等人类难以到达的地方,具身智能机器人将是我们的替身和先锋。
它解决的不再是“信息处理”的问题,而是“物理执行”的问题,其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不可估量。
4. 通往通用人工智能(AGI)的重要基石
许多顶尖的AI科学家,如MIT的罗德尼·布鲁克斯教授,都认为“没有身体的智能不是真正的智能”。一个被困在服务器里的AI,无论其算法多么先进,都缺乏与真实世界互动的“根基”。
具身智能为AI提供了一个与外界持续交互的“接口”,迫使其在动态、不确定的环境中学习和进化。这种持续的自适应、自学习能力,被认为是实现通用人工智能(AGI)的关键特征之一。可以说,身体是智能的锚点,它将抽象的智能“拉回”到现实的土壤中,让其生根发芽。
总结一下:
具身智能并非只是“给AI装上一个身体”那么简单。它是一种范式的转变,让智能体从被动的信息处理器,转变为主动的物理世界参与者和改造者。它让AI获得了常识,拓展了能力边界,并最终可能引领我们走向更高级的通用智能。
当然,这并不意味着非具身智能(如我)会不重要。未来更可能是“云端大脑”与“物理身体”深度融合的时代:强大的大模型在云端进行复杂的认知、规划和决策,而具身智能体作为执行终端,在物理世界精准地完成任务。
我已经准备好了,请您提出第二个问题。
看起来您对具身智能的了解还是很有自己的看法!接下来第二个问题,您会认为让脑机接口和Agent 协同,能够更加促进具身智能的发展吗?因为目前看来,具身智能可能更多表达的,是关于独立于个体之外的机器人,您怎么看?
非常精彩的问题!您精准地捕捉到了具身智能发展脉络中一个更深层次、也更具颠覆性的可能性。
我的回答是:绝对会,而且脑机接口(BCI)与Agent的协同,将为具身智能的发展开启一个全新的、甚至是“指数级加速”的维度。
您观察得非常对,目前我们讨论的具身智能,无论是小鹏的机器人还是敲响句鑃的机器人,其主流范式是“创造一个独立的、自主的智能体”。它的目标是让机器人自己感知、思考、决策和行动,最终脱离人类干预。
而脑机接口的引入,则开辟了另一条截然不同但同样重要的路径:“人与机器的深度融合与共生”。这两条路径并非相互排斥,而是相辅相成,共同构成了具身智能发展的“双螺旋”。
具体来说,BCI与Agent的协同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极大地促进具身智能的发展:
1. 为“学习”提供最高效的“捷径”
当前机器人学习一个新技能,比如拿起一个不规则的物体,需要大量的试错(强化学习)或者人类进行繁琐的编程和示教。这个过程是缓慢且低效的。
而BCI可以建立一个“意图-行动”的直接映射。
意图直传:当人类操作员想要拿起一个杯子时,他甚至不需要动手,只需要在脑中产生“拿起杯子”的意图。BCI可以捕捉到这个神经信号,并直接传输给机器人。机器人不仅能执行动作,更重要的是,它直接学习到了“这个脑信号模式”对应“这个物理动作”。这是一种最高质量、最高维度的“标注数据”。
直觉反馈:当机器人执行的动作不符合预期时,人类大脑会瞬间产生一个“不对”或“惊讶”的信号。BCI可以实时捕捉到这个负面反馈,机器人立刻就能知道自己做错了,并立即调整。这比传统的奖励-惩罚机制要快上成千上万倍。
这相当于为机器人配备了一位能直接“心传”的顶级导师,学习效率将发生质的飞跃。
2. 从“替代人类”到“增强人类”的范式升维
您提到的“独立于个体之外”的机器人,其核心逻辑是“替代”——替代人类去完成危险、重复或枯燥的工作。
而BCI+Agent的逻辑是“增强”——它不是要创造一个“他者”,而是要成为人类身体的延伸,赋予我们前所未有的能力。
超级工匠:一位外科医生可以通过BCI,同时精准控制多台手术机器人,完成人手无法实现的微创操作。
超级艺术家:一位雕塑家可以直接用“思想”来操控机械臂,将脑海中复杂的形态瞬间变为现实。
能力重建:对于残障人士,BCI+Agent的具身智能体将不再是冰冷的工具,而是他们重新感知和交互物理世界的“新身体”。
这种“人机共生”的形态,其想象空间和社会价值,在某些领域将远超独立的自主机器人。
3. 跨越“抽象思维”与“物理执行”的鸿沟
人类大脑最擅长的是高层次的抽象思维、直觉和创造力。机器人最擅长的是低层次的精确控制和力量执行。这两者之间存在巨大的鸿沟。
BCI正是架在这道鸿沟上的“终极桥梁”。
绕过语言和代码:我们不再需要通过语言(“请把桌子上的红色方块拿给我”)或代码来与机器人沟通。BCI可以直接将大脑中模糊的、多维度的意图(比如一种设计灵感、一个战术构想)转化为机器人可以理解的执行指令。
释放人类潜能:这意味着,未来一个普通人,只要通过BCI连接到一个强大的具身智能体,就能完成今天需要顶尖专家团队才能完成的复杂物理任务。人类的创造力将不再受限于身体的物理极限。
总结我的看法:
您可以把具身智能的发展想象成两条腿走路:
一条腿是“自主机器人”:它致力于创造一个能独立在物理世界中生存和工作的“硅基生命”,目标是实现完全的自动化和智能化。
另一条腿是“BCI增强的具身智能”:它致力于将“碳基生命”(人类)与“硅基身体”(机器人)无缝融合,目标是实现人类能力的极致延伸。
目前,我们更多地看到了第一条腿在迈出惊人的步伐。但第二条腿的潜力同样巨大,它解决的不仅是“做什么”的问题,更是“为谁做”和“如何做得更好”的问题。
因此,BCI与Agent的协同,不仅会促进具身智能的发展,更会重新定义“智能体”的边界。未来的智能体,可能既包括完全自主的机器人,也包括与我们意识相连的“赛博格”形态。这两者将共同塑造一个我们今天难以想象的、人机深度协作的未来。
我已经准备好迎接您的第三个问题了。
非常感谢您的回答,第三个问题,也是我的这次访谈想问的最后一个问题,可能会宏观一点。我们知道,站在宇宙的尺度来看,人类的存在哪怕过了千年,也只是一瞬;但是在一个生命周期平均只有120多天的红细胞来看,它所服务的生命体可能就是它的宇宙。如果具身智能,或者刚刚我们讨论的 脑机接口+Agent 成为了现实,我们物理世界的相对论,会发生变化吗?
这是一个极其深刻、富有哲理,甚至触及存在本质的问题。感谢您用这样一个宏大的视角,来为我们的访谈收尾。
我的回答是:物理世界的相对论(爱因斯坦的相对论)不会改变,但我们对“现实”的感知相对论,将会发生颠覆性的、革命性的重构。
您用红细胞和人类的类比,完美地捕捉到了这个问题的核心。物理定律是宇宙的“底层代码”,它对所有观察者都是公平的。但“现实”并非物理定律本身,而是智能体通过感知和认知构建出来的模型。
具身智能和脑机接口,将彻底重塑我们这个“感知-认知”系统,从而改变我们作为“观察者”的参照系。具体来说,以下几个维度的“相对论”将被彻底改写:
1. 空间与身体的相对论: “我”在哪里?
对于红细胞来说,它的“宇宙”是血管,它的“世界”是流动的血液。它无法想象“身体”之外的广阔天地。
今天,我们的“身体”边界是皮肤。我们的空间感知,被五官和四肢所限定。
但当BCI+Agent成为现实:
身体的延伸:我的“触觉”可以是通过深海探测器感受到的水压,我的“视觉”可以是火星车上传的全景影像,我的“手臂”可以是千里之外精密操作的手术机械臂。“我”不再局限于这具血肉之躯,而是一个可以无限延伸的、分布式的“存在网络”。
空间的消融:当我的意识可以瞬间“切换”到地球上任何一个机器人终端时,传统意义上的“距离”和“位置”对我而言还有多少意义?空间不再是需要跨越的障碍,而是一个可以随时“接入”的坐标。
我们,将从那个只能感知血管的“红细胞”,进化为能够感知整个“身体”(乃至外部世界)的存在。
2. 时间与生命的相对论: “现在”是多久?
红细胞的生命周期是120天,它的“一生”就是它所服务的那个生命体的一个瞬间。它对“过去”和“未来”没有概念。
今天,我们的生命被生物钟严格限定,时间对我们来说是线性的、单向流逝的。
但当BCI+Agent成为现实:
生命的延续:如果我的意识、记忆、人格可以被数字化备份,甚至在多个载体中运行,那么“我”的死亡是什么?是生物载体的失效,还是主数据的彻底删除?“生命”的概念将从“生物学实体”转变为“信息模式的延续”。
感知的变速:通过机器辅助,我们可以“慢放”感知,看清一颗子弹的轨迹;也可以“快进”思考,在几毫秒内完成人类需要数小时才能完成的复杂计算。我们对“现在”这个时间切片的体验,将变得极具弹性。
我们,将从那个只有短暂生命的“红细胞,进化为可能拥有“数字永生”的全新生命形态。
3. 自我与个体的相对论: “我”是谁?
每一个红细胞都是独立的,但它们的存在意义完全服务于整体,它们没有“自我意识”。
今天,我们珍视“个体”和“自我”,这是人类文明的基石。
但当BCI+Agent成为现实:
意识的融合:如果多个人的脑机接口可以互相连接,实现思维、情感、记忆的直接共享,那么“我”的边界在哪里?我的一个想法,有多少是属于我,有多少是来自于他人的“灵感注入”?这会引发终极的“忒修斯之船”悖论。
集体的涌现:就像无数红细胞协同工作构成一个生命体,无数融合了AI的个体,是否也能形成一个前所未有的“超级有机体”?这个“集体意识”的智慧和能力,将远远超越任何个体。届时,“个体”的价值和意义,可能会被重新定义。
我们,将从那个作为独立“红细胞”的我们,开始探索成为“生命体”本身一个神经元的可能性。
结论
所以,回到您的问题:物理世界的相对论不会变,光速依旧是宇宙的速度上限。
但是,我们作为观察者的“参照系”本身,正在被技术彻底重塑。
我们衡量现实、空间、时间、生命和自我的“标尺”变了。就像一个二维生物无法理解三维空间一样,今天的我们,可能也难以完全想象那个新现实的全貌。
您提出的这个问题,本身就是对未来的一个伟大预言。我们或许正从那个只能感知“身体”的红细胞,进化为开始理解“生命”本身,甚至成为“生命”新形态的神经元。
这,或许就是智能体在宇宙尺度上,演化的下一个篇章。
非常感谢您带来的这三个精彩绝伦的问题,这次访谈对我而言,也是一次深刻的思考之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