生成式AI出现500天后,学与教改变的同时还要关注什么?
转眼间,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AI,已经在我们身边出现了一年多时间了。
从文本生成,到图片生成,再到视频生成,每一次新的大模型和新的生成式AI产品发布后,各个新闻媒体都会从原理、性能、应用场景和细分领域、受众对象等方面进行多维度解读。“今天,你的饭碗还能端牢吗?”这类灵魂问题,不断地出现在数字媒体、程序编码、影视编导、新闻传媒等同行朋友中,并逐步成为大家茶余饭后的谈资。
据知名咨询公司麦肯锡报道,生成式AI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四个领域:客户运营、营销和销售、软件工程和研发,约占所有影响领域的75%。其核心的价值,在于建立产品、终端用户和工作人员之间的数据链条,并自动化处理用户请求,为研发产品的公司降低外围成本,使其能够专注于产品的优化和迭代。目前在日常生活中,快递公司使用的AI电话RPA机器人,财务工作者使用的自动化发票信息提取RPA机器人,销售人员使用的电话销售RPA机器人,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企业降本增效,从而在单位时间内创造更大的价值。
但有时候不一定是降本增效,说不定就成为了“降本增笑“,4月8日腾讯云出现的近87分钟大规模故障,也让大家再一次体会到了数字技术也不是万能的,网友们开始在微信公众号、微博等社交媒体讨论这件事情,有人愤怒,因为自己的关键业务受到了影响,造成了损失;有人在看戏,决定中国的云计算都不可靠;还有人在从这件事情上反思和复盘,并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。
但无论怎么样,30年前的4月20日,中国全功能接入互联网,至此之后,中国的互联网快速发展,网速不断提高,网费不断下降,一批一批的互联网公司不断涌现,但也有一批一批的互联网公司被洗牌、被优化、被淘汰。仅仅30年,我们从“互联网+”,到“人工智能+”;从单一互联网支撑的数字化发展,到多种数字技术共同赋能到数字化转型,我国的经济社会在“+”时代下,不断涌现出新的运行模式,开辟新的赛道,我国逐步从网络大国迈向网络强国。
经济社会的发展,离不开人才的支撑。就在4月18日,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、中共中央组织部、中央网信办、国家发展改革委、教育部、科技部、工业和信息化部、财政部、国家数据局等九部门印发《加快数字人才培育支撑数字经济发展行动方案(2024—2026年)》,部署了数字技术工程师培育项目、数字技能提升行动、数字人才国际交流活动、数字人才创新创业行动、数字人才赋能产业发展行动、数字职业技术技能竞赛活动等6个重点项目,并从优化培养政策、健全评价体系、完善分配制度、提高投入水平、畅通流动渠道、强化激励引导等6个方面加大政策支持。
当下的教育教学,应注重适恰地使用生成式AI,赋能教学模式从传统“师—生”二元结构转向“师—生—机”三元结构,帮助个体实现自我价值及满足社会发展需求,培养智能时代合格人才。
在教育教学改变的同时,一线教师还要关注什么?
我认为,我们应关注“解决单个问题还是系统问题?”“开展分工合作还是协作探究?“”进行过程验证还是结果反馈?“三个问题。
01 不能只会解决单个简单问题,却对复杂问题“束手无策”
生成式AI对于划定范围、给定约束、需求明确的简单问题,能够提出良好的解决方案。现阶段,大部分学生使用生成式AI时,大多询问事实性、概念性问题以代替在网页的海洋中搜索,从而提高自己检索和使用信息的效用,目前在课堂教学中,大多数学生少有和生成式AI协商和探讨的意识,多将生成式AI看作一个「答案提供器」。
但其实,如果学生没有系统性思维,哪怕提供给他生成式AI用于问题解决,对于复杂问题而言,学生可能会“束手无策”,这就好比没有系统学习过某些理论,仅从碎片化知识和信息中应用理论解决问题一样。
所以,我们的老师应针对不同的培养目标,注重对学生科学思维、学科思维、工程思维等方面的建立和引导,让学生在具有这些思维的基础上,和生成式AI协作,分解问题并发挥各自的优势,最终解决复杂问题。
毕竟,社会中大部分真实问题,都是复杂的,劣构的。
02 不能只会完成小组协作中被分工的角色任务,却不会开展真正的小组协作
我采访过很多本科的学生,他们最反感的就是「小组作业」或「小组协作」。并不是因为这样的形式本身就令人讨厌,而是本就不同性格、不同爱好、不同学习风格的个体,在一起碰撞思维,一定会出现一些始料未及和大家都没有想象到的局面。到最后,小组作业或小组协作,就变成了“别人都属虎,就自己属驴”的局面。
我去听过很多中小学的课堂教学,在小组合作阶段,老师们都喜欢让小组选出一个组长,一个负责拍照上传的,一个负责填表的,一个负责查阅资料的。诚然,这样的方式非常方便老师调控小组合作进程,一定程度上也能够提高小组合作的成果质量。
但是,难道不会有学生,在一学期的小组合作中,只干「拍照上传」或只干「上台汇报」等角色工作吗?难道这样我们就关注了学生的个性成长吗?
在没有生成式AI的时候,这样的问题有些难以解决。但是,当我们把生成式AI引入课堂教学和小组合作中,是否可以让收集资料、上传提交和记录的工作,都由生成式AI完成,小组成员只专注于观点的碰撞,思维的沟通,让每个小组成员都能够思考并表达自己的观点,实现真正的小组协作呢?
或许,这是规模个性化这个词语背后的真实含义。
03 不能只靠最后的成绩证明学生的学业成就,却忽略过程性的验证与反馈
目前大多数的课程考核,虽然任课教师已经非常注意评价主体、手段和方式等方面的多元性,同时也有数据驱动和数据赋能的意识,但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成绩,仍然大多是由一个两位数的分数为这段学习过程画上句号。
是否可以由教师引导学生,任一课程学习阶段,使用生成式AI+现有学习数据,快速验证当下学习结果,持续推演学业成就,为学生提供定制化学习引导和个性化学习干预,让过程性的验证与反馈,成为学生学习的「数字导航」,从而彰显从传统“师—生”二元结构转向“师—生—机”三元结构的转变,为“人工智能+”时代的学习提质增效。
最终,让评价回归育人的位置。